党工团建
天山云岭处,独见雪莲花
发布时间:2023-05-31

电视剧《雪莲花盛开的地方》,自央视一套开播以来,好评不断,收视率持续攀升,现稳居黄金时段电视剧排名第二位,成为今年年代剧收视新冠军。剧中西藏人民勤劳勇敢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援藏干部勇挑重担、赤诚奉献的民族大义,正是雪莲花迎霜傲雪、坚韧不拔品格的写照,深深吸引、感染着观众。


雪莲花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和精神象征,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歌颂,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:


佛国之花,祥瑞圣洁


雪莲,又称优钵罗花,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多生长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、冰渍岩缝之中,因其状如莲花,故名“雪莲花”。


莲花在佛教文化中象征清净、美好、吉祥,是圣洁之花,地位崇高。佛教经典《华严经》中有载:“乌钵罗者(梵语音译,又作优钵罗者),花号也。其叶狭长,近下小圆,向上渐尖,佛眼似之,经多为喻”。优钵罗花狭长的叶子酷似佛眼,又因其形似莲花,是典型的佛国之花,因而广受佛教垂青,寓意祥瑞圣洁,为人所敬仰。


在中国传说中,雪莲是瑶池王母到天池沐浴时,由仙女们撒下来的花瓣,遇见雪莲被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征兆,喝下雪莲苞叶上的水滴亦被认为能驱邪赐福、延年益寿。


傲雪而开,清韵空灵


中国文学中,雪莲作为一种审美意象,早已出现在1200多年前的大唐诗歌中。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,“夜掩朝开多异香”的西域奇花雪莲,随着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《优钵罗花歌》跃入中国文学视野,人们也第一次在诗歌中听闻天山之巅,千年冰封的雪线之上,盛开着清韵出尘、高贵圣洁的雪莲花。


白山南,赤山北。


期间有花人不识,绿茎碧叶好颜色。


叶六瓣,花九房。


夜掩朝开多异香,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。


移根在庭,媚我公堂。


——【唐】岑参 《优钵罗花歌》


由于受当时传播条件限制,岑参笔下的雪莲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被世人所熟知。直至清代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“大寒之地,积雪春夏不散,雪间有草,类荷花独茎,婷婷雪间可爱”,对雪莲的神韵有了较为清晰的点画,雪莲的审美价值逐步显现。古诗《天山雪莲》是雪莲题材作品中流传广泛的诗篇:


云岭冰峰素色寒,雪莲典雅峭崖欢。


娉婷仙韵无尘染,蕙质冰肌献玉兰。


诗中的雪莲,在品格上,云岭冰峰之巅,终年积雪不化,雪莲傲雪绽放、坚韧顽强。在气韵上,染千雪之韵色,汲天地之空灵,柔静洁白,娉婷仙韵。


鉴于此,雪莲意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又多作为坚韧、高洁、典雅、希望的象征。诗人艾青在《雪莲》一诗中称其为“冰与雪的化身,洁白、美丽、大方”,当代作家王宇斌《雪莲赋》赞其为“翰墨精描,难以摹其清;古风韵尽,不足述其品”,可见世人对雪莲的喜爱。


坚韧不拔,奋发向上


随着社会发展,雪莲花被赋予新的认知和时代价值。雪莲意象在文艺作品中广泛应用,其不畏环境恶劣、艰苦严寒,坚韧不拔、奋发向上的精神日益凸显,用雪莲意象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。


作家江觉迟2019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《雪莲花》,以雪莲花顽强的生命力为喻,通过细腻的笔触,奏响藏区人民用爱与坚韧谱写的时代与生活之歌。2022年,民族歌舞剧《甘孜雪莲》,以舞台形式展现了主人公像“雪莲花”般在困难环境中坚韧成长、重拾希望、迎来美丽绽放的励志故事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《雪莲花盛开的地方》,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为题材,通过塑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藏工作的大学生,前仆后继、甘于奉献的援藏干部,自强不息、攻坚克难的藏族同胞等一个个鲜活群体,更加形象、真实地体现了坚韧不拔、奋发向上的雪莲花精神。


冰山之巅,雪中生莲。凌霜傲雪成就了雪莲坚韧高洁的品格和气韵,也赋予了其特殊的文化意蕴和时代价值。随着对其审美内涵和精神引领作用的不断挖掘,雪莲意象也必将在历史长河中更加绚丽绽放,以东方独有魅力傲立于世界之巅。

(杨丽婷 系北京雪莲集团党委工作部职员)